王春艷與學生們合影。
王春艷(左)與同事一起備課。
王春艷與工作隊隊員“送教下鄉”。(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)
從福建省廈門市到寧夏彭陽縣支教,對王春艷來說,可謂“一波三折”。
2022年,廈門市教育部門發放支教申請表,得知彭陽縣需要支教老師,王春艷毫不猶豫在申請表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。教育部門多方考慮,王春艷遺憾落選。
2023年,王春艷繼續填寫支教申請表,因崗位不匹配等原因,再次落選。
2024年,王春艷鍥而不舍,最終得償所愿。
再有3個多月,1年期滿,她和援助彭陽工作隊的隊友們就要返回廈門,心中萬般不舍。
緣起 教育世家的精神傳承
“可能教育局也被我的執著打動了吧,雖然這份幸運來得有點晚,但能進入支教名單,我特別高興。”去年,支教申請被批復時,王春艷已在廈門市新店中學教書24年,是學校的骨干英語教師,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,女兒在浙江上大學,兒子還在上幼兒園。
“去吧,吃點兒苦。”母親沒有絲毫猶豫。
“放心去偏遠的地方鍛煉吧,孩子我們帶。”公婆全力支持。
“廈門條件這么好,為什么要去?”丈夫顧念孩子又怕妻子受苦,但看到妻子堅決的態度,沒幾天也妥協了。
王春艷三度請纓,“拋卻”家人,并非一時沖動。
“我能為西部教育事業做點兒什么呢?”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縈繞在王春艷心頭。得知彭陽縣的學校需要支教老師后,她不禁心頭一顫,“這不就是我苦尋的答案嗎?”
心中的這份執念,源于父親。王春艷的父親是一名省級優秀教師。
“我父親寫得一手好字,在我小時候,父親就在村上開辦夜校,義務教村民們識字,每逢春節,四里八鄉的鄉親都來找父親寫對聯。”人民教師的形象鐫刻在王春艷心底。父親去世后,母親一直在王春艷耳旁念叨,長大一定要當像父親一樣的老師。
理想的種子悄無聲息地生根發芽。從福建師范大學英語專業畢業后,王春艷如愿成為人民教師。巧的是,她后來又嫁入了教育世家,公婆都是教師。
教育不是一代人的獨行,而是一群人的接力。教育世家的熏陶,教育精神的傳承,影響著王春艷的事業,也支撐著她的夢想。
去年8月,受廈門市教育局委派,第十三批援助彭陽工作隊27名成員從廈門啟程,飛抵寧夏,開展為期1年的支教、支醫、支農工作,王春艷滿心期待。
碰撞 黃土高原上的“人生初體驗”
飛機落地銀川后,在趕赴彭陽的路上,大家談論起這座從未涉足過的小縣城:“黃沙漫天”“人煙稀少”“偏僻荒涼”……
然而,進入彭陽地界,感受到的是18攝氏度的清涼,看到的是青山秀水,聽到的是林間鳥鳴,大美彭陽驚艷了這群南方來客。
強烈的反差,讓他們迫不及待地相約一起爬棲鳳山。站在山頂,俯瞰縣城全貌,感受詩詞中的天高云淡。
“深秋,棲鳳山五彩斑斕,冬天,山體沒了顏色,卻變成一幅水墨畫,這是南方見不到的風景。”很多次,王春艷不經意地一瞥,連綿不絕的山巒總能帶給她奇幻般的感覺。
當紛紛揚揚的雪花飄落,工作隊成員們欣喜若狂。
“太神奇了,總以為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6瓣雪花,竟然就在我眼前翩翩起舞。”與王春艷一同支教的年輕姑娘葉瑞琳是地理教師,“我們跑到山腳下賞雪、玩雪、打雪仗,當地人還教我們打出溜,那體驗簡直太棒了。”
驚喜一波接著一波。冬去春來,山花像炸開了一樣,漫山遍野。
葉瑞琳說:“課本上的溝壑縱橫、黃土高原、梯田、塬,全部具象化了,學地理一定要來彭陽。”
這座小縣城就像一本打開的書,每一頁都是生動的篇章。
去年國慶節期間,王春艷的丈夫帶著5歲的兒子專程趕到彭陽。“唱腔粗獷豪放,戲服精致,這還是第一次聽西北秦腔。”一家三口接連聽了4場秦腔,《穆桂英掛帥》《鍘美案》《貍貓換太子》等經典片段都收錄在王春艷的手機里。
在非遺活動進萬家現場,聽著花兒傳承人高亢悠揚的歌聲,牧羊人積極樂觀、熱愛生活的畫面浮現在王春艷的腦海里。“勞動人民用歌聲來贊美這片土地,語言直白,故事感人,我還是第一次聽民間藝術。”王春艷感慨,彭陽的文化氛圍很濃郁,地方特色明顯。
“手抓羊肉,好嫩,好好吃,一點兒也不膻。固原黃牛肉、彭陽十大碗,還有面食,都很美味。”彭陽美食時刻挑動著工作隊隊長蘇繼欽的味蕾。今年過年回家,工作隊每位成員都成了“帶貨達人”和“推薦官”,他們一共買了100多只羊送給親朋好友,還有大量的果脯、枸杞、牛肉、葡萄酒等。當然,與寧夏特產一同抵達的還有“真實的寧夏”。
有美景有美食,連王春艷的兒子都被“種草”。去年國慶節假期后,他就一直留在了媽媽身旁,成為彭陽縣幼兒園大班小朋友。兒子與老師、小朋友相處得很愉快,一起過中秋,一起堆雪人,甚至去鄉村摘核桃、摘蘋果。兒子還想帶著好朋友去廈門看海、吃海鮮。
蘇繼欽說,他們的足跡遍布銀川、石嘴山、吳忠、中衛,下一次的打卡點便是閩寧鎮,要一起實地體驗閩寧合作的山海深情。
筑夢 大山深處播下的星星之火
“我覺得這樣的課堂大學里才有。”鄭軒軒是班里的英語課代表,很喜歡上英語課,但從未想過能上一堂純英文課。
鄭軒軒很幸運,遇到了王春艷。
王春艷在廈門教學時是全英文教學。“上課時,發現這些孩子們英語基礎比較差,簡單的知識點得反復強調。”純英文教學顯然不適合剛上高一的孩子,王春艷因材施教,創設課堂情景對話,讓同學們身臨其境,體會、理解、運用語言。潤物無聲,不知不覺中,同學們的英語水平有了很大提升。王春艷慢慢嘗試純英文教學,課堂上說的中文越來越少,一個個英語單詞像一串串美妙的音符,鉆入同學們的腦海里,同學們漸漸適應了這種模式,英語成績在年級名列前茅。
全新的教學模式讓鄭軒軒對王老師充滿了崇敬之情,“我的理想是考入廈門大學,當一名像王老師一樣的英語老師。”
“王老師經常給我們講外面的世界。”在王懿眼中,王老師宛如百科全書,豐富的課外知識為她打開了一片新“視”界。希望的種子就這樣播撒在了王懿心田,“我會更加努力學習,走出大山,看看外面到底啥樣子。”
在王春艷的課堂上,除了學生,還有一位彭陽一中本校的英語教師,她是王春艷的忠實粉絲,這是她第一次上高中英語課,所以聽得格外認真。下課后,“師徒”二人常在一起備課,一起探討,王春艷傾囊相授,很短的時間內,這位英語老師的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升。
校長李俊峰說,教師培養一直是鄉村學校難題。連續3年,每年有2名廈門老師來到學校支教,他們的專業能力特別高,更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中,影響和帶動了一批人,在教師培養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。王春艷老師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。
學生在思想上的轉變,教師在教學上的進步,讓王春艷很欣慰,“我覺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支教老師就是一粒火種,一束微光,這趟支教之旅,很值。”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陳永峰)